1.“big show”
上海科技馆“动物世界”展的展厅位于一个20多米高的大型空间中,展示的展品以来自非洲、美洲、澳洲和亚洲的动物为主,展厅空间高大深邃。
为体现展示“动物世界”展的展示效果,充分利用展厅自身的空间功能,并达到功能与空间的统一,展览尽可能地提高展品的空间位置和建立高的展品类型。
首先,施工人员建立了6米高的场景背景墙,建立了以非洲金合欢树、猴面包树为主的高展项位置;南美洲森林和亚洲树林的高差大的展项群,以及在北美洲区域建立的山区展项,使整体展区具有强烈的高差对比。其次,又将高低不同的动物标本进行了较合理的位置分配,使整个展厅高低有序。整个展览重点强调了几组动物故事,如非洲的大象为首的找水源动物组合场面,角马迁徙组合场面,鬣狗等抢食场面以及偶蹄类集群的场面。
同时,为了突出和平衡局部空间效果,还在非洲场景之间建立了岩石和狮群家族的展项,以及较大型水体中鳄鱼与水边饮水动物之间惊恐的场面等。在北美区,施工人员还建立了以山区食草动物、寒带苔原动物、极地冰山和动物群为主的展示区域。总之,由于重视了功能(动物组合和动物环境)和空间(高低错落)的分析研究,整体展厅的效果达到了很好的统一。
2. 从热带草原到极地冰原
在初期设计的基础上,展览把展示的效果集中在创造场景的真实性上和重点场面气氛的营造。如非洲稀疏草原的创造,展览建立了稀疏草原和金合欢树的场景,使去过非洲的人一看就知道来到了非洲那片与我国草原不同的地方。在极地场景中,大量运用大块的“冰”作为北极熊等动物的依托,甚至准备在冰的地方安装冷风机使观众有寒冷的体验。事实证明这些体验效果非常好,因为这使观众能够联想起所在场景应表现的区域特点,使展览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更接近自然状态。
贝林“动物世界”展的展厅很高,而且非洲景观很宽,这种超过十米宽的景观在世界上都很少,这使展览设计人员可以做一件场景制作的上的大事——将通常放在背景画中的“中景”放到真实的场景中。因此,展览制作了许多体积逐渐减小的角马模型,使在场景前站立观看的观众能看到前景的角马标本和中景中逐渐减小的过渡性模型,通过视觉的过渡,让参观者直接可以看到背景墙中的角马迁徙的场面。
在角马大迁徙的部分,展览还营造了山坡与河水,以及角马喝水场景。在小型的水体中,展览主要模拟了挣扎的鱼、惊恐的青蛙,以及角马试图喝水但又怕鳄鱼袭击,谨慎而小心的场面和细节展示。另外在一个被猎杀的动物前,还安置了数条鬣狗,也在树上安置了与它们挣食的秃鹰,当观众看到眼前的秃鹰时,它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下面的鬣狗,而鬣狗的眼睛则看着被猎食的动物,当人们注视死去的动物时,还会看到一群群蚂蚁在搬运它们的食物,和一群群苍蝇在死去动物周围盘旋的场面。这是一个与自然状态很契合的场景再现。
在场景制作中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不同生态区域的环境特点,例如:
● 非洲稀树草原场景气氛:金合欢和稀疏草原,干旱特点:小水塘。众所周知,非洲绝大部分属热带气候,沙漠同雨林之间是广阔的热带草原,是动物的天堂,也是生存竞争的大舞台。
● 澳洲沙漠场景区:红土地,干旱草原,袋鼠。澳洲沙漠雨水稀少,干旱异常。而袋鼠这一大自然的精灵却在这片土地上顽强而乐观的生存,呈现出生命的力量。
● 北美山区生物群:山区草丛,特殊岩石,泰加林。美洲由北美和南美两个大陆及邻近许多岛屿组成。为了在各种不同的特定环境下生存,美洲獾、树懒、食蚁兽等动物各显神通,演化出一系列独特的形态结构和行为。
● 苔原带场景气氛处理: 以高草和低矮苔原植物为主,兼有许多白雪点缀,岩石上长有高原苔藓。
● 极地环境气氛:无植物,水中的冰块。漫长而寒冷的冬季,遍地积雪的严酷环境,是对北极动物的严峻考验。然而偶尔人们会发现,冰原上北极狐玲珑的足迹,雪堆上北极熊硕大的足迹……
3. 猴面包树与金合欢树叶
鉴于目前国内始终没有出台关于博物馆场景设计的相关质量标准,因此展览设计方在接受贝林世界动物展时的压力很大,担心贝林先生将这一展览与国际上博物馆场景质量标准相对比。为此,设计时重点参考了北美和欧洲博物馆的场景式展示结构和展品组合方式,找到了两个重要的场景的特征展示点。
一是植物的重要作用,我国当时所能找到的可以用于场景制作的种类很少,而且质量不佳,颜色也不理想,我们除了在国外购买了一些特殊之物外,又对国内购买的许多模型植物做了形状和颜色的改造,例如为许多草类和蕨类上色,将由五片组合的绿色大树叶(五片一叶)重新剪成四片(四片一叶),并设法将颜色涂在塑料制成的叶片上,使颜色变成橘红色,成了真正的猴面包树的树叶,进而使非洲场景更加真实。
除此以外,我们还从美国卡内基博物馆租借了他们在非洲制作并带回来的金合欢树叶钢模具,由此制作了金合欢树叶,而这些工作使我们的展览距离稀疏草原的真实复原更进了一步。除此以外,我们还从国外购置了雪和冰的材料等等,使这个场景的制作在6年前就实现了高质量的突破。
4. “森林印象”
传统的隔着冰冷的橱窗玻璃观展,早已让人们心生厌倦,同时也很难引起人们思考的共鸣。如何在此次展览中恰当运用互动设计给参观者一种全无隔阂感的参观体验,是展览设计中一直思考解决的问题。最终在各方的协调努力下,“动物世界”标本展,不仅有着精致的标本制作,更是有着独具匠心的大型互动场景展——“森林印象”。
上海科技馆内,工作人员习惯把“森林印象” 称为“大Show”,可以说这或许是世界首创的设计。七八台液晶挂壁式电视屏幕,一直在滚动播放着野生动物,讲述一年四季,大自然里动物的迁徙繁衍。电视屏幕的背后,隐藏了一条似路非路的透明绿色通道,参观者可以自由穿梭在这条通道里,通过影像折射,把自己和电视里动物的影像,重叠起来,如同小时候玩的手势剪影。负责安装此设备的上海广涌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云峰笑着说,“喻意人与自然界动物的和谐关系”。
此外,在昆虫区域的石穴洞口,有幻影成像的蜜蜂,嗡嗡作响,伸手却怎么也抓不到;热带石板上,把手伸到黑漆油亮的石板前晃动,佯装要抓他们,就有蟋蟀、蚱蜢之类的昆虫跑出来……诸如此类,互动好玩的还有很多,有的标本甚至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发现,毫不夸张的说这些都是展览中互动类展项设计的一大突破。
5. “嘉中远见场景基础制作”
“动物世界”展项目洽谈之初,上海科技馆便提出不能破坏地板的制作要求,(当时计划是场景两年后移至新的上海自然博物馆)。 针对这一要求,嘉中远见在没有任何参考范例的情况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场景基础规范,这一规范后来被许多工程采用,这就是有名的“嘉中远见场景基础制作法”。即在地面以上建造一层高20-30公分的方钢组成的钢架系统,这一钢架的间隔以场景的不同情况而定,而在方钢组合之上是一系列立式焊接,焊点都是在方钢与等高线的结合点上。立式的钢管高度也和等高线一致,这就组合了地形的基本形态,然后用12MM规格的圆钢条将这些钢柱顶部相连,形成初步造型,再用8MM规格圆钢加密,上面铺上两层钢网和GRC水泥就可以造成场景地形了。这一作法的优点是非常规范,而且所有隐蔽工程都可以涵盖,同时具有可重复性。
结语
从以“动物故事”形式进行陈述并辅以动物生物学特性相结合,到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动物生活场景;从别出心裁创作大型互动场景展示——“森林印象”,到以国际标准为基础自创“嘉中远见场景基础制作法”并成功运用等等,正是这些探索与努力,最终成就了此次上海科技馆“动物世界”展览。当然,此次展览的成功更加离不开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馆领导及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正是大家的协同付出,才最终为人们呈现了一台宏大、震撼、且不乏生趣的世界动物奇观。